【展览】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二)
发布时间:Jun 23, 2022 | 作者:康平县图书馆
陈兴华—亚鲁王—贵州
陈兴华,1945年出生,男,苗族,贵州紫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亚鲁王代表性传承人。《亚鲁王》是苗族的一部英雄史诗,采用西部苗语讲述,有时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时用道白形式问答,涉及古代人物一万余人,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它与麻山苗族人的葬礼联系在一起,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展现麻山苗族对祖先、神灵、自然的敬仰和崇拜。陈兴华自学习亚鲁王史诗以来,致力于史诗的传唱、整理、保存工作,对史诗文本和仪式内容的完整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记录工作围绕陈兴华的实践和传承,真实完整地反映出麻山苗族人对生命、对生存的深刻思考,更好地保存了亚鲁王英雄史诗,为后人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宝贵可靠的资料。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潘萨银花—侗族大歌—贵州
潘萨银花,1943年出生,本名潘玉清,女,侗族,贵州从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民间合唱形式,自成体系以来,已有200多年历史。侗族大歌在长期的演唱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演唱艺术及由此演绎出来的民俗事象,对推动社区的文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很大推动力。潘萨银花出生于侗歌世家,8岁开始跟着爷爷、奶奶、母亲学习侗歌,后又拜当地老歌师吴哈常及其徒弟吴萨库为师,逐渐成为侗族地区公认的优秀歌手。潘萨银花20岁即可自编自唱侗族大歌,同时也擅长琵琶歌、牛腿琴歌、木叶歌、叙事歌、拦路歌、敬酒歌、多耶踩堂歌等,是掌握侗族歌种较为全面的一位歌师。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吴家兴—侗族琵琶歌—贵州
吴家兴,1942年出生,男,侗族,贵州榕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琵琶歌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逝世。侗族琵琶歌流传在广大的侗族地区,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爱情生活、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层面,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史料。由于各地琵琶歌所使用的琵琶型号、定弦、土语、演唱场所和运用嗓音存在差异,从而形成许多不同的风格,大致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吴家兴1960年正式向歌师甫桃拜师学习弹琵琶唱歌,1970年开始出师传徒。他常年在晚寨一带传歌,迄今已有30余年,带出了多批优秀的民间歌手和歌师,是四十八寨侗族地区著名的歌师。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王景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贵州
王景才,1968年出生,男,苗族,贵州纳雍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滚山珠是融芦笙吹奏、舞蹈及杂技技巧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其中“滚山珠”“双飞燕”“倒栽桩”“叠罗汉”是最富创新性的高难度动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王景才有在少林寺习武的经历,他数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传统舞步的基础上,结合了杂技与武术技巧,给滚山珠注入了新的活力。1981年至1984年间,他担当主演及辅导老师,2000年至今在家乡培养了多名表演滚山珠的能手。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文道华—彝族撮泰吉—贵州
文道华,1944年出生,男,彝族,贵州威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文道华是毕摩,他主持表演的撮泰吉曾于2002年获毕节地区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一等奖,并多次参加“中国贵州彝族年会暨彝族文化节”(六盘水)、“国际杜鹃花节”(大方县)、贵州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报演出等活动。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张月福—傩戏(德江傩堂戏)—贵州
张月福,1950年出生,男,土家族,贵州德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傩戏(德江傩堂戏)代表性传承人。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德江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德江傩堂戏完整保存了其原始形态,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张月福自幼酷爱傩戏,先后拜十三人学习傩祭仪式、傩歌傩舞、傩戏等,是茅山教黑虎玄坛的第三十九代传人。张月福曾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参加各类傩戏演出,2006年,参加了国际民俗艺能节在日本东京、冲绳的演出,为德江傩堂戏的传承、宣传、资料采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詹学彦—安顺地戏—贵州
詹学彦,1950年出生,男,汉族,贵州西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安顺地戏的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詹学彦从小酷爱地戏,1980年开始传承地戏,其表演以《三国志》为主打剧目,是安顺地戏第十七代重要传承人。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梁秀江—布依族八音坐唱—贵州
梁秀江,1955年出生,男,布依族,贵州兴义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依族八音坐唱代表性传承人。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1949年以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表演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梁秀江1959年跟随父辈梁德超学习八音演奏技艺。1991年率队赴京演出,获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展示奖,曾参加省、市、州举办的各级演出,多次获奖。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刘泽松—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贵州
刘泽松,1946年出生,男,汉族,贵州玉屏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并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刘泽松10岁随父亲刘文忠学习吹奏箫笛,15岁开始从事箫笛制作至今,曾担任玉屏箫笛厂技术组长。1984年,他恢复了其祖父刘昆山创办的百年老字号“刘昆山箫笛”。刘泽松从事箫笛制作几十年,为玉屏箫笛的制作生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继承和发扬“龙凤扁箫”的制作和雕刻技艺,把龙凤扁箫上的微雕、浮雕图案做得精细动人,使其成为“刘昆山箫笛”的代表作品之一。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季克良—茅台酒酿制技艺—贵州
季克良,1939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茅台酒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茅台酒厂位于仁怀市西北六公里的茅台镇,流经此镇的赤水河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无污染。峡谷地带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冬暖夏热、少雨少风、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加上千年酿造环境,使空气中充满了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落。茅台酒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个环节。茅台酒的酿制有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等特点,由此形成独特的酱香酒风格。季克良坚守茅台酒业51年,以科学方法总结提炼了茅台酒的十大独特工艺,是该项技艺的集大成者。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莫厌学—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
莫厌学,1951年出生,男,苗族,贵州雷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制作芦笙,除了心灵手巧,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物理知识。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莫厌学自幼跟随家人学习祖传的芦笙制作技艺,他制作的芦笙工艺精细、外观漂亮、声音悦耳动听。他把传统的六管芦笙发展到今天的十五至二十四管,他制作的大芦笙整体长度可达六七米。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潘老平—水书习俗—贵州
潘老平,1936年出生,男,水族,贵州荔波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水书是水族古老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历法、宗教、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涉及到水族人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习俗,包含水书文字与水书师应用水书的民俗活动两个部分。在水书习俗文化中,水书用文字记录在纸上的内容只占30%左右。只有水书师将水书的手抄本和先辈口传心授印在脑海里的大量要义、仪式、祝词等结合起来,才能将水书的功用发挥出来。潘老平1959年开始学习水书,为荔波拉易村潘氏家族第五代水书传承人,是荔波县佳荣镇、三都县九阡镇、榕江县新华水族乡一带有名的水书师。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宋光生—板头曲—河南
宋光生,1941年出生,男,汉族,河南邓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板头曲代表性传承人。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其主要是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宋光生曾师从曹东扶、何宜之、王之扶等学习古筝板头曲、大调曲的演奏、演唱及三弦、琵琶等乐器,先后在县曲剧团、豫剧团、南阳铁路文工团、邓州市文化馆等单位从事音乐设计和演奏。其代表曲目有《山坡羊》《高山流水》等,曾发表《论三不各》等多种论著。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毋启富—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河南
毋启富,1944年出生,男,汉族,河南博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代表性传承人。灯舞历史悠久,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苏家作龙凤灯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清代道光二年(1826),博爱举办大耍灯节。为取得好成绩,苏家作村艺人毋黑旦把龙灯、凤灯结合在一起,在龙凤共舞基础上,增加数十种伴舞灯,编排多个灯舞节目,并于当年农历二月二十九火神庙会期间演出。苏家作龙凤灯舞自此形成并传承至今。毋启富20世纪60年代拜老艺人毋致成、毋启宝为师,主攻龙头、凤头和太阳灯的舞蹈技巧,并成为主要演员。改革开放后,他对龙凤灯舞的道具、节目、舞蹈技巧进行了挖掘,并培养了十余名主要演员。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王秀玲—曲剧—河南
王秀玲,1935年出生,女,汉族,河南郏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曲剧代表性传承人。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王秀玲是国家一级演员。她自幼随父王俊卿学习曲剧表演,6岁登台,是曲剧第一代女演员。1949年至1955年在新生曲剧社工作,1956年结业于文化部戏曲演员讲习班,受教于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1955年至1960年在郑州市曲剧团工作,任演员队队长。1960年至1993年在河南省曲剧团工作,任演员队队长。她唱腔清秀柔婉,表演内涵饱满,外观传神,形成了曲剧艺术中独特的“王派艺术”。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魏守献—大平调—河南
魏守献,1942年出生,男,汉族,河南滑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魏守献自幼拜大平调名须生郝京文为师,相随十余年,掌握了许多大平调演出技艺。主工须生,也可演文武红脸、丑角、净行,掌握剧目150多本,自登台演出至今已有50余年演出经历,2000年退休后仍跟团演出,主要辅导青年演员。魏守献演出技艺高超,唱腔朴实无华、字正腔圆,被誉为大平调“红脸王”。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范应龙—宛梆—河南
范应龙,1943年出生,男,汉族,河南内乡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宛梆代表性传承人。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等140多个传统剧目,音乐属于板腔体,主弦为秦腔早期大弦,发音高亢,宛如鸟啼,与枣木梆子搭配,风格独特,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态的标本。范应龙1957年进入内乡县宛梆剧团工作,1960年拜邢德山为师,攻武生。在继承邢德山唱法的基础上,他还模仿、吸收了翟道三、崔喜富、张刚全等其他行当演员的优秀唱法,加上其半说半唱的技巧,使其演唱独具韵味。他在60余年的演艺实践中饰演过近百部剧目的主要角色。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雷恩久—三弦书(南阳三弦书)—河南
雷恩久,1946年出生,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弦书(南阳三弦书)代表性传承人。三弦书又称“三弦铰子书”,流传于晋东南、晋中、晋南三地的部分地区和河南南阳及其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南阳三弦书全称“三弦铰子书”,其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大致可分为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南阳三弦书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持弦人俗称“弦子架”,伴奏以外,还承担着和主演递二话、交流感情及接伴唱等任务。南阳三弦书有200多个传统曲目,《鞭打芦花》《张良辞朝》《凤仪亭》等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雷恩久11岁入行,拜三弦书艺术家裴长义为师,所演曲目在中国曲艺节及省级赛事中多次获奖。2003年7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录制了他演出的三弦书《狮子楼》并向海内外播出。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沈少三—撂石锁—河南
沈少三,1929年出生,男,回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撂石锁代表性传承人。撂石锁,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也称为“石锁功”。据传,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来为开封回族子弟所喜爱,他们习武必练石锁功。操练石锁花样变化无穷,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可双人组合演练,还可按照统一套路进行集体演练。沈少三1936年开始跟随其祖父沈芳、父亲沈友三学习撂石锁,他不仅掌握了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艺,而且还在传统的单个动作练法上创编了成套的连贯动作。1953年,沈少三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同年1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表演。他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传授,学员达数百人。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朱天才—太极拳(陈氏太级拳)—河南
朱天才,1945年出生,男,汉族,河南温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级拳)代表性传承人。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朱天才1955年开始学习太极拳,1958年拜陈照丕为师,1973年拜陈照奎为师。他是国家高级武术教练,讲学传拳几十年,入室弟子500余人,其中4人已是太极拳名师。他编著了《陈家沟太极拳》《秘传陈家沟太极拳歌诀》等书,并录制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等多种音像制品。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王西安—太极拳(陈氏太级拳)—河南
王西安,1944年出生,男,汉族,河南温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级拳)代表性传承人。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王西安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国家高级武术教练,一级裁判员,陈家沟武术院院长。1983年开始出国传拳,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版《陈氏太极拳老架》《陈氏太极拳推手技法》等多部专著和音像制品,其著作被译成法、英等国文字,曾获得“国际太极拳大师”荣誉称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吕延芝—心意六合拳—河南
吕延芝,1943年出生,女,回族,河南舞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心意六合拳流布于河南省漯河、周口市等地,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自明末清初以来,此拳在漯河、周口一带世代相传。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其内容主要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等。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均可习练受益。吕延芝出生于心意拳世家,祖、父、叔、兄皆精于心意拳。她曾担任河南省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级教练,后创办心意拳文武学校,培养多名武术人才,其学员在多个武术比赛中成绩优异。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郭泰运—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
郭泰运,1926年出生,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所开创兴起的木版门神画,盛于明代中期至清乾嘉年间,主要分布于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复杂,基本内容包括雕刻工艺、水印工艺及画样题材等。郭泰运13岁入开封城最著名的门神(年画)作坊之一“云记老店”做学徒,四年后出师开店。1983年,他担任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古版研究室主任,与其他专业人员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和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2004年,他受聘于开封市博物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把近70年的经验和手艺倾囊传授给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王朋草—剪纸(灵宝剪纸)—河南
王朋草,1942年出生,女,汉族,河南灵宝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灵宝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灵宝剪纸分为单色和染色两种,制作以剪为主,也有刻纸的方式。窗花是灵宝剪纸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多与民间节俗紧密联系。王朋草自幼喜欢剪纸,7岁起就随母亲和外祖母学剪纸花,其剪纸技艺始于传统,素材取自民间,构思新颖大气,寓意深刻,富有艺术气息。王朋草的剪纸创作勇于突破创新,将传统技艺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创作出许多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等主题的剪纸作品。代表作品有《蟠桃盛会聚我中华》《双喜临门万龙欢腾》等。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孟玉松—汝瓷烧制技艺—河南
孟玉松,1942年出生,女,汉族,河南汝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曾得到宋徽宗的赏识。汝瓷烧制工艺技术性强,难度大,采用一钵一器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在烧制过程中,如何把握制釉的黏度和流动性、烧制熔融温度及保温渐冷的析晶过程,直接影响着汝瓷青瓷乳珠的形成和青瓷釉的成色,这一独特的烧制技艺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技师的悟性、眼观和手感掌握等经验,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孟玉松1973年调入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开始从事汝瓷研究和恢复工作。1988年研制恢复汝瓷天青釉,使北宋汝瓷生产工艺得以全面恢复。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李成杰—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河南
李成杰,1932年出生,男,汉族,河南沁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逝世。“四大怀药”包括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在焦作种植已有3000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河南焦作的武陟、温县、沁阳、孟州、博爱等县市,因焦作古时称“覃怀”“怀州”,因此将这一地区种植的草药称为“怀药”。明清时期,怀药商人崛起,怀药贸易达到鼎盛时期,大大促进了怀药加工的规范化和怀药文化品牌的形成,使四大怀药成为河南首屈一指的地道药材。李成杰自幼随父种植与炮制四大怀药,经过近30年的研究实验,他利用作物相生相克的原理,解决山药、地黄的重茬连作问题,还成功地将太行山悬崖上的石菊移植驯化,取名“怀庆崖菊”。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付占祥—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龙江
付占祥,1955年出生,男,赫哲族,黑龙江饶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手工技艺,桦树皮器皿在生产和生活中代替了陶器和瓷器,体现了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桦树皮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以此制成的器具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是狩猎民族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付占祥自1982年开始拜师学艺,从事桦树皮制作,改进传统技艺,生产出精美的桦树皮用品,与此同时,他还创新发展了桦树皮刻画、烫画等桦树皮制作技艺。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 上一篇: 康平县图书馆开展安全生产月大讲堂活动
- 下一篇: 康平乡村地名轶事:张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