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四)

发布时间:Jul 7, 2022 | 作者:康平县图书馆


4-2.主视觉(海报60x90).jpg


蒲章俊—聊斋俚曲—山东

013.蒲章俊_副本.jpg 

蒲章俊,1945年出生,男,汉族,山东淄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聊斋俚曲代表性传承人。聊斋俚曲的流传地区主要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的书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蒲章俊自幼跟随祖辈学习聊斋俚曲并掌握其演唱技法,他继承祖辈的技艺特征,演唱词曲结合,成功演绎了蒲松龄原著的内涵。同时,蒲章俊积极投身于聊斋俚曲的挖掘和教学工作,为聊斋俚曲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013.蒲章俊.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范正安—皮影戏(泰山皮影戏)—山东

050.范正安_副本.jpg 

范正安,1945年出生,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从明代开始,其表演活动就非常频繁。泰山皮影戏声腔种类丰富,它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泰山皮影戏属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最为著名。范正安自幼喜爱皮影,8岁拜刘玉峰为师,继承了皮影独门绝技“十不闲”,一人演出一台皮影戏的功夫炉火纯青。在他的积极呼吁和努力下,泰山皮影于2008年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小学课堂

050 范正安.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卢补良—唢呐艺术(晋北鼓吹)—山西

015.卢补良_副本.jpg 

卢补良,1960年出生,男,汉族,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唢呐艺术(晋北鼓吹)代表性传承人。晋北鼓吹是流传在山西省大同、忻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主要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活动。晋北鼓吹以“八音会班”为单位,一般有班主1人,响工(或称吹鼓手)10人,所用乐器包括唢呐、管子、笙、大锣、小锣、镲、板、鼓、梆子等,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鼓、锣、镲等用以烘托气氛,演奏时主副相衬,彼此呼应,整体气势颇为雄壮。卢补良师从八音世家传人武桂兰老先生,青年时期就开始崭露头角,他的演奏风格奔放舒展,时而粗犷豪放,时而细腻逼真,既有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又有现代技巧的熟练应用,曾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化山花奖

 015.卢补良.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薛生金—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山西

091.薛生金_副本.jpg 

薛生金,1937年出生,男,汉族,山西平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是我国著名的漆器工艺。山西的优质漆树资源和平遥的城市发展为漆器制造创造了优越条件,也使得漆器工匠们在造型艺术、装饰工艺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堆鼓、描金彩绘、推光等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薛生金1958年就职于平遥推光漆器厂,师从老艺人乔泉玉。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青绿山水、金碧山水、三金三彩、沥银、沥金、沥螺等新工艺,把堆鼓罩漆、描金彩绘等独特工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撑起了一片天。

 091.薛生金.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王治升—羌年—四川

112.王治升 已故_副本.jpg 

王治升,1938年出生,男,羌族,四川汶川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羌年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逝世。羌年即羌族人民欢度一年一度的羌历新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日子”。古代羌人以日、月、星、辰计数,逢十进一,万物起一,认为农历十月初一是最吉利的日子,于是将岁首定为羌历新年。羌年又称“小年”,以区别于汉族的“大年”(春节),活动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区。王治升自12岁开始,跟随父亲王廷福学习了7年的释比唱经,父亲逝世后受到堂兄王治国的指点,以释比的身份参加法事。2002年,参与了国家民委启动的《释比经典》收集整理项目。王治升熟练掌握释比经典多达40余首,是羌峰村羌年仪式重要的主持者。

112.王治升.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冯庆钜—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

066.冯庆钜_副本.jpg 

冯庆钜,1944年出生,男,汉族,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柳青木版年画诞生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北宋以来中国工笔绘画的传统,具有浓郁的“院体”风格,世称“北宗画传杨柳青”。杨柳青木版年画以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形成了“勾、刻、印、绘、裱”五道严格完整的制作工序。1960年初,年仅16岁的冯庆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荣宝斋,天津荣宝斋与天津德裕公画庄、杨柳青年画工场合并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后,师从张兴泽和潘忠义。冯庆钜在天津杨柳青画社从事彩绘绘制、创作、授艺至今,为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66.冯庆钜.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阿旺晋美—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西藏

103.阿WJ美_副本.jpg 

阿旺晋美,1957年出生,男,藏族,西藏拉萨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西藏,制作和应用矿植物绘画颜料有着悠久历史。藏族绘画所用颜料都是从雪域高原本地的矿植物中提取的,遍及西藏的以布达拉宫、古格王朝遗址为代表的古建筑中,均可见用这种颜料绘制的作品,经千年风吹日晒和岁月的侵蚀,仍完好无损。藏族矿物颜料色彩艳丽厚重,不褪色,植物颜料色泽纯正,耐光耐热,适用于绘制唐卡、壁画、家具及建筑彩绘、古迹维修等,在西藏造型艺术领域和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阿旺晋美是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他所在的研究小组成功抢救恢复了濒临失传的藏传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并对传统颜料制作器具进行了改进。

103.阿旺晋美.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玉苏甫江·亚库甫—维吾尔族鼓吹乐—新疆

019.玉苏甫江�亚库甫 已故_副本.jpg 

玉苏甫江·亚库甫,1936年出生,男,维吾尔族,新疆伊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维吾尔族鼓吹乐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逝世。维吾尔族鼓吹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维吾尔民族特有的器乐乐种,广泛流布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它既可演奏《十二套伊犁维吾尔族鼓吹乐套曲》之类相对固定的鼓吹乐套曲,也可演奏维吾尔木卡姆片断和流传于各地的维吾尔族歌舞音乐。维吾尔鼓吹乐曲来源很多,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曲、民间说唱及木卡姆古典音乐等。维吾尔族鼓吹乐在维吾尔族的各种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仪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玉苏甫江·亚库甫擅长纳格拉鼓演奏和制作,1954年即随伊宁市文工团到各县市演出,1965年至1992年在伊犁州皮革厂工作,其间多次参加各类演出。1994年出版《伊犁纳格拉鼓》盒式磁带。从艺以来,他培养了众多弟子

 019.玉苏甫江�亚库甫.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玉素因·亚亚—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新疆

021.玉素因�亚亚_副本.jpg 

玉素因·亚亚,1940年出生,男,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城镇也广为流传。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尤以麦盖提县为盛。玉素因·亚亚早年随其祖父和父亲学习刀郎木卡姆,是第三代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他能够完整弹唱9部《刀郎木卡姆》,擅长弹奏刀郎乐器,熟悉刀郎麦西热甫表演,多次参加国内外演出活动,培养出一批刀郎木卡姆传人。

021.玉素因�亚亚.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库尔班·托合塔西—塔吉克族鹰舞—新疆

026.库尔班�托合塔西_副本.jpg 

库尔班·托合塔西,1932年出生,男,塔吉克族,新疆喀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塔吉克族鹰舞代表性传承人。塔吉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在民间广布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甚至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鹰舞。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乐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密不可分,鹰笛、手鼓、拉巴甫(热瓦甫)、布兰孜库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广泛使用的民间乐器。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库尔班·托合塔西继承了其父的鹰舞、吹奏鹰笛的技巧,是塔吉克族公认的优秀民间歌舞艺人。他跳的鹰舞动作优美,既能独舞也能与他人对舞,也可边唱边跳,体现了鹰舞的古老风格。

026.库尔班�托合塔西.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朱小和—四季生产调—云南

002.朱小和_副本.jpg 

朱小和,1940年出生,男,哈尼族,云南元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四季生产调是著名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火塘边、酒桌上,或在田边地脚一代代传承,使哈尼农耕生产生活一直延续千百年,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朱小和生长在哈尼莫批(哈尼族祭司)世家,从记事起就跟随祖父出入演唱场所,并很快精熟了哈尼族主要的古典诗歌。他的演唱吐字清晰、唱腔圆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公认的祭司。

002.朱小和.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后宝云—彝族海菜腔—云南

014.后宝云_副本.jpg 

后宝云,1942年出生,男,彝族,云南石屏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传承人。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种类,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后宝云14岁即正式拜师学习海菜腔,歌唱技艺精湛,培养了大批传承人。2012年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5年荣获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荣誉称号。

014.后宝云.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旺腊—傣族孔雀舞—云南

028.旺腊_副本.jpg 

旺腊,1946年出生,男,傣族,云南瑞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旺腊1957年开始学跳孔雀舞,曾师从帅喊很、莫恩帅、莫喊帅、瑞板、毛相等人,他吸收了各位老师跳孔雀舞的精髓,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因此他的舞蹈风格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他的眼神、抖肩等动作能惟妙惟肖地模拟孔雀的形象。

028.旺腊.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刘永周—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云南

040.刘永周_副本.jpg 

刘永周,1944年出生,男,汉族,云南腾冲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腾冲皮影戏有六七百年历史,分为“西腔”和“东腔”两大流派。东腔皮影主要服务于云南省腾冲县境东南部和城区坝子。1932年,应干崖(今盈江)土司邀请,赴旧城演唱《樊梨花征西》连台本戏49天,后又应边民及华侨邀请赴缅甸南坎演出《孙庞斗智》《宝莲灯》等剧目30余出。刘永周来自皮影世家,是腾冲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其皮影制作与表演“堪称一绝”。 刘永周所在的皮影戏团曾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金狮奖全国第二代木偶皮影比赛、甘肃省道情皮影展示、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比赛和活动,并获得制作造型奖、金奖、参展奖等荣誉,他雕刻的皮影曾被云南民族博物馆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藏。

040.刘永周.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公孙馨—抬阁(通海高台)—云南

114.公孙馨_副本.jpg 

公孙馨,1949年出生,男,汉族,云南通海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抬阁(通海高台)代表性传承人。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明清时军屯移民将粤、闽等省的“抬阁”和“飘色”传到云南。高台巡游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称做“迎”高台。一般年份有十二台,闰年有十三台。高台是一个流动舞台,一台高台就是一出戏。经过挑选并训练过的四至五岁孩子装扮各种角色,表现的内容多为戏曲故事。高台巡游,有吹打乐伴随,还有毛驴灯、龙灯等民俗表演。公孙馨18岁时师从杨绍堂、杨立寿学习高台制作、设计、装裱艺术。他善于把自己对历史典故、戏剧、舞蹈的认识融入高台设计,制作出来的高台造型美观、形象生动独具匠心。

114.公孙馨.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陈德福—鼓舞(大奏鼓)—浙江

030.陈德福_副本.jpg 

陈德福,1942年出生,男,汉族,浙江温岭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鼓舞(大奏鼓)代表性传承人。《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大奏鼓原名“车鼓亭”,是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一带流行的渔村传统舞蹈。大奏鼓是元宵节扛台阁时的表演节目,最初由八九人表演,后来发展到数十人,最多时可达60人。演出过程中,男演员脸部以重彩化妆,头戴羊角状装饰和大耳环,赤脚扮成“渔婆”,边走边扭,这在汉族舞蹈中是不多见的,对研究浙江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习俗,以及人居迁徙、文化传播存在一定价值。陈德福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鼓手,陈德福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跳大奏鼓。如今,他也担负起传承大奏鼓的责任,除家族内部传授外,还在非遗传承基地担任教学工作,力争将原汁原味的大奏鼓代代传承下去。

030.陈德福.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郑兰香—婺剧—浙江

035.郑兰香_副本.jpg 

郑兰香,1936年出生,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婺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俗称“金华戏”,历经400多年,保留着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唱腔。婺剧流传于以金华、衢州为核心的浙江大部和赣东北、闽北、皖南等地区,拥有完整的班社组织与剧团,传统剧目有500多种。郑兰香是国家一级演员。她1955年考入浙江婺剧团训练班,师承周越先、徐汝英。1957年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60年郑兰香在杭州主演《牡丹对课》,得到当时观看演出的毛主席的赞赏。1962年进京演出《双阳公主》《僧尼会》,受到周恩来总理两次接见,赢得各界充分肯定。2001年,郑兰香在武义县创办“兰香艺术学校”,专门培养婺剧人才。

 035.郑兰香.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林媚媚—昆曲—浙江

042.林媚媚_副本.jpg 

林媚媚,1941年出生,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林媚媚中学毕业后考入戏曲班,毕业后分配到永嘉昆剧团为小生演员,师承杨永棠、杨银友两位著名永昆艺术家。在59岁时出演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中的张协,该剧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最高奖展演奖,林媚媚出演的花甲小生也成为了昆曲界的一段佳话。

042 林媚媚.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陈志雄—温州鼓词—浙江

 056.陈志雄_副本.jpg

陈志雄,1937年出生,男,浙江鹿城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旧时表演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1950年,陈志雄拜陈月波为师学习温州鼓词。从艺70年来,陈志雄继承并发扬了“陈派”清丽壮美的艺术风格,在打鼓说表唱腔上独树一帜,刻画了许多经典角色。代表作有《三打白骨精》《灵经》等。陈志雄不遗余力地开展温州鼓词的传承教学工作,培养出150多名学生,是温州鼓词“四大名师”之一。

056 陈志雄.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方克多—温州鼓词—浙江

058.方克多_副本.png 

方克多,1942年出生,男,汉族,浙江平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旧时表演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方克多1955年跟随民间艺人苏方足学习温州鼓词,1960年应征入伍,1964年退役回乡组织平阳曲艺团,1980年调入平阳县文化馆分管曲艺工作直至退休。方克多曾获1982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等荣誉,创立温州鼓词方派艺术是温州鼓词四大名师之一。

 058 方克多.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林邦栋—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浙江

072.林邦栋 已故_副本.jpg 

林邦栋,1927年出生,男,汉族,浙江乐清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逝世。乐清剪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乐清细纹刻纸刀法精妙入微,图案细如发丝,各种民间图案纹样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这使乐清细纹刻纸获得了“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林邦栋自幼随父辈学习细纹刻纸技艺,为家族传承的第四代传人。林邦栋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能在方寸的纸面上刻出两千多个洞孔,可谓鬼斧神工。代表作品有《鱼跃龙门》《六畜兴旺》《百寿图》等。

 072.林邦栋.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倪东方—青田石雕—浙江

 073.倪东方_副本.jpg

倪东方,1928年出生,男,汉族,浙江青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为材料的传统石雕艺术,因取材于浙江青田县所产优质叶腊石而得名。青田石雕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写实尚意诸法齐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工艺规范,自成一格。倪东方10岁开始学艺,刀耕80余年,他能巧妙的借用石料中的固有色泽,创作出神形酷肖的艺术作品倪东方的作品以花卉雕刻著称,在继承传统技艺、开拓新题材、表现新时代精神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073.倪东方.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张爱廷—青田石雕—浙江

080.张爱廷_副本.jpg 

张爱廷,1939年出生,男,汉族,浙江青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为材料的传统石雕艺术,因取材于浙江青田县所产的优质叶腊石而得名。青田石雕工艺讲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有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等工序,尤以镂雕技艺见长,题材涉及鱼虫花鸟、山水人物。张爱廷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美术系,多年潜心研究青田石雕,特别是在人物创作上独辟蹊经,代表作品有《喜悦》《田园欢歌》等。1992年,作品《连年有余》入选邮电部发行的青田石雕特种邮票。

080.张爱廷.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罗启松—竹刻(黄岩翻簧竹雕)—浙江

082.罗启松_副本.png 

罗启松,1935年出生,男,汉族,浙江台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刻(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翻簧竹雕因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雕刻而得名,是浙江省黄岩地区民间传统的工艺品种,它始创于清代同治九年1870),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翻簧竹雕的主要装饰手法是浅浮雕和线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能在厚度不到半毫米的簧面上表现出画面的不同层次,精致异常。罗启松从小酷爱绘画,师承陈方俊,有扎实的国画基础,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均雕刻,尤以山水见长。其翻簧竹雕作品曾赴多国展览,并入选新中国国礼艺术家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等国内各类大展

082.罗启松.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何福礼—竹编(东阳竹编)—浙江

088.何福礼_副本.jpg 

何福礼,1944年出生,男,汉族,浙江东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东阳竹编擅长编织立体人物、动物及传统竹篮等器皿类的工艺品,手工剖篾细如发线,柔如蚕丝,精编细作,造型逼真传神。东阳竹编产品以篮、筐、箱等生活用品最为常见,它们与烫金、印花、刻镂等装饰技艺相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间工艺研究价值。何福礼14岁进入东阳木雕竹编厂学艺,他攻克了竹丝镶嵌和在国内几近绝迹的“反簧”技术难关,并多次修缮故宫博物院倦勤斋(竹编部分)。代表作品有《九龙壁》《香炉鼎》《渔翁》《海鸥》《咏鹅图》《大象》《哪咤闹海》《八仙竹丝花篮》等。

088.何福礼.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王阿牛—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浙江

 093.王阿牛_副本.jpg

王阿牛,1925年出生,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又有鉴湖这一丰沛而优质的水源,酿酒条件得天独厚,使绍兴酒成为中国黄酒的代表。绍兴酒一般在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酒娘),冬至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80多天。王阿牛出生在绍兴东浦赏祊村的酿酒世家,一辈子都在生产、研究绍兴黄酒,活酒仙”的美。王阿牛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于1959年编写了《绍兴酒操作规程》,退休后又写了30万字的《绍兴酒酿造生产技术》,从而使绍兴酒的酿制由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传统技艺变成了有文字记载的操作规程。

093.王阿牛.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林初寅—木活字印刷技术—浙江

100.jpg

林初寅,1934年出生,男,汉族,浙江瑞安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代表性传承人。林初寅的祖母来自以木活字印刷技术闻名的瑞安东源村,并把这项技术带到了林家所在的曹村。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而这一技艺也孕育了一个特殊群体——东源谱师,他们走南闯北,编印宗谱。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生产流程包括二十道工序,完整再现了古代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是木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证。林初寅成长耕读世家,早年继承祖父、父亲修谱的宗族业务,最终成为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一代翘楚。

 100.林初寅.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嵇锡贵—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浙江

 102.嵇锡贵_副本.jpg

嵇锡贵,1941年出生,女,汉族,浙江湖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越窑是我国陶瓷烧造延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极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窑系,是最早突破原始瓷器烧造,走向成熟瓷器生产的窑场。越窑的主要产地在古越人的居住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款式,在中国古代均达到了极高水平。尤其专门烧造的宫廷用瓷“秘色瓷”,成为我国古代陶瓷烧造的经典。嵇锡贵196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陶瓷彩绘师承景德镇珠山八友老艺人,工笔国画师承中国美术学院邓白教授,陶瓷作品以创作青花瓷、釉上彩瓷等见长

102.嵇锡贵.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张根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浦江迎会)—浙江

115.张根志_副本.jpg 

张根志,1943年出生,男,汉族,浙江浦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浦江迎会)代表性传承人。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浦江迎会始于宋代,是一种极富特色的节庆巡游民俗活动,相传它起源于纪念胡公大帝的祭祀仪式,长期流行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黄宅、前吴、通化(今属兰溪)等地。浦江迎会保留着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的演出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研究价值。张根志1996年带领村民成功恢复浦江迎会表演,组织《蟠桃盛会》八仙赴盛会》等多场民俗表演活动,多次到金华、杭州及全国各地展示演出。

115.张根志.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