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主题展——诗词里的中秋月
发布时间:Sep 24, 2018 | 作者:康平县图书馆
从《诗经》开始,古人就知道用月亮来表白: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妩媚)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cǎo,忧愁)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经·陈风·月出》
大意为:美人长得好看,身姿窈窕,就像月亮一样美好。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借月亮表达时光易逝的惆怅: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拟古·日暮天无云》
唐宋以来,写月亮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李白留下900多首诗中,竟有300多首是关于月亮的。
孤独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惆怅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的《相见欢》
悲伤时: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古人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呢?
可能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引来人们好奇;
可能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
也可能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生计,背井离乡,对“圆”的事物向往,故以月寄情。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
诗词里,中秋之月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客观物象而出现,在词中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
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
——向子諲《卜算子》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张孝祥《念奴娇》
中秋圆月当空,月亮皎洁圆满的客观特征与人们祈盼亲人团圆、世事圆满的心理相契合,所以诗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人世间常聚少离多,诗(词)人多处官僚阶层,历经仕宦,转徙各地,中秋佳节,团圆之时,往往漂泊异乡,诗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其中寄寓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寥之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
宋代末期,中秋月的团圆之喻义,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层面。
饮连江,江连月,月连城。
十年离合老矣,悲喜得无情。
想见凄然北望,欲说明年何处,衣露为君零。
同此大圆镜,握手认环瀛。
——刘辰翁《水调歌头》
苏轼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甚至表现出哲理色彩。宇宙苍茫,世事无常,明月亘古如斯,人生短促若寄,透露出永恒的悲剧意味和理性色彩。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时转世迁,城市高楼林立,人们步履匆匆,月亮的清辉,依旧透过各种间隙照耀这个世界。
当你在某处驻足,抬头望向长空,或许也能看到那一轮明月,曾在诗词里散发着皎皎光芒的中秋月。
- 上一篇: 康平县图书馆2018年报
- 下一篇: 文房藏四宝 书架列春秋——中国文房四宝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