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打造康平特色文化品牌,即日起康平县文化馆公众号特推出“特色文化”版块。
此版块将宣传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带大家领略康平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如果您身边有康平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也欢迎广大群众踊跃投稿分享。邮箱:kpxwhg2020@163.com
实业教育的先例——乙种农业学校
作者:郑直
民国初期的实业教育究其根源是晚清的延续和发展。其强调的实利主义教育,与清末“尚实”的教育宗旨一脉相承。1913年(民国二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一个关于加强实业教育的通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的知识技能为目的。实业学校的种类为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以及商船学校和实业补习学校等。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沿袭自清末。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甲种实施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由省设立,其设立、变更、废止须呈报教育总长;乙种实施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招收初等小学毕业生,由县及城镇乡或农工商会设立,其设立、变更、废止须呈请省行政长官认可,转报教育总长。蚕业、森林、兽医和水产包含于农业学校之中。学生须交纳学费。甲乙两种学校之间不存在递升关系,毕业生直接就业。从民国二年(1913年)起,郑世兰便着手筹划,在康平创建县立乙种农业学校。郑世兰,名广宇,字世兰,号子香,康平县黑鸭屯人,生于1868年(同治七年)。自幼聪敏好学,是秀水书院的优秀生员,是学政亲选的优副贡(列副榜的优贡生)。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康平设劝学所,郑世兰为劝学员。他不辞苦累,为创办小学堂、劝平民入学四乡奔走。1913年(民国二年),郑世兰短期任康平县行政公署科长,后改任县教育公所所长。康平教育的大任担在了他的肩上,他便开始谋划乙种农业学校的创办了。过程是艰苦的。想成就一件大事,只是敢想敢干不行,还要有韧劲。校址选了一处又一处,资金请了一次又一次。甚至郑世兰已经不再担任劝学所所长,他依然不改初心。皇天不负苦心人,民国四年(1915年),经现任劝学所所长宋克俭申请,县知事冉楷批准,康平创办了男子乙种农业学校,与县立师范办在一处,校址在县北原老政府院内。乙种农业学校的成立,开创了我县实业教育的先例。郑世兰担任了首任校长,同时他还兼任五年制初等本科师范学校校长。后来他又连续办了三年制的“简易师范”,提高原有塾师讲习所,为康平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优秀教育人才。1918年(民国七年)复任劝学所所长,后又任县教育会会长,期间主持文庙的捐资修复工作。从清末到民国之初的几十年里,郑世兰为改造私塾、发展平民教育、创建师范和乙种农业学校及普通中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康平文化教育荒漠的拓荒者”。乙种农业学校的教师都是从奉天甲种农业学校毕业的。李之翰接任校长期间,教员有苏汉忠、马西林等。郑世兰依旧为学校的学生们上课。郑世兰在1923年(民国十二年),任康平县公款处主任,后任县收捐处主任。曾连写七份陈情,为民请命。终于使张作霖下令,减轻1926年(民国十五年)清丈后给康平人民额外增加的负担。1931年(民国二十年)逝世后,各界代表在黑鸦屯街西为他立“政德碑”。民国八年(1919年)之后,苏汉忠、丛泽普等都担任过校长。学校的课程除国文、修身、历史、数学、博物和图画、音乐、体操等普通学科外,还开设了肥料、桑树栽培、家畜、养蚕及园艺、农业实习等专业课程,由桑蚕科扩大到农业、园艺专业,学制三年。第一期毕业二十九人,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共毕业五期,一百二十七人。教师马西林毕业于奉天甲种农业学校,立志回乡办学,热心教育事业,在学校辛勤耕耘二十余年,一直到伪满时期乙种农校停办,方移居法库县。![11 11.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fb1286f54b4f29457809e4c58f3c2e31.png?rw=553&rh=291&_fileSize=86024&_orientation=1)
康平县公署呈送民国六年康平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教职员一览表乙种农业学校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德智群美体全面培养。民国十一年(1922年)时,举办了第一届体育会。体育会召开时,邀请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12 12.png](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a2e5e90dab62ff74a9714656866d5007.png?rw=553&rh=360&_fileSize=102351&_orientation=1)
康平县立乙种农业学校为民国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开办第一次体育会给劉古眉的函乙种农业学校为康平培养了很多农业实用人才,乙种农业学校毕业生师毓(yù)寰(huán)和农科职业中学毕业生丛德芳就被康平县第五区礼字绳员张之翰、李世芳聘用,任绘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