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科普宣传】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吗?

发布时间:Mar 24, 2023 | 作者:康平县文化馆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与清明在同一天,中国人的节日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111.png
01


清明来历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112.jpg


约在唐代时,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踏青的内容,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是转换心情的一种方式。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宋代沿续了前代的寒食清明习俗,清明节成为了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唐代时,寒食清明放假四天,后来沿续到七天。宋代时规定放假七天。可见清明节历来被人重视。

至此,清明节成为融合“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113.jpg
02


清明三侯


    一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纯白的桐花迎风开放花开花谢、几许年华。

114.jpg

    二候田鼠化为鴽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

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

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116.jpg

    三候虹始见


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115.jpg
03


清明习俗


    祭祀


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这一天,我们为先人扫墓,既是礼敬祖先,不忘前人的伟大奉献;也是慎终追远,寄托后人的无限哀思。

117.jpg

    踏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清明时节,除了扫墓。另一项重大活动就是踏春了。四月春回大地,各地春色正好,我们既要缅怀先人,更要把握当下。

118.jpg

    插柳


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

119.jpg

    放风筝


四月,春暖花开。

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随风而去。

所以,放风筝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更有祛除晦气之意。



122.jpg

    植树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在清明节时,人们多喜种松树柏树于墓前,以寄托思念,让逝去的亲人有一个归宿,让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

123.jpg
04


清明食物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

青团,用艾草汁或者是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124.jpg

    清明果


安徽、江西等我国南方省份多在清明节吃清明果。

清明果和青团相似,但略有不同。其一,清明果多为饺子型。其二,清明果里面的馅多为五香干、笋干等,是咸的;青团则是以豆沙甜口馅为主。其三,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而青团喜欢用艾草。

133.jpg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和青团的原料一样,也用糯米,艾草汁。形状上略有不同,多会压成扁圆状。

135.jpg

    子推蒸饼


俗称蒸饼,是山西地方的传统食品,据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子推蒸饼,相传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一种熟食,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坚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这一天,不举烟火,也不进热食,所以这一天便被称为寒食节了。

141.jpg

    螺蛳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144.jpg


    粽子


看到粽子,你是不是不禁会怀疑是不是跑错了场?

然则并没有,要知道,最开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

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145.jpg

    桃花粥


除了上面几种流传至今的清明传统美食,古人还会在清明节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熬成一碗桃花粥。

唐冯贽《云仙杂记》诗云:“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

151.jpg
05


清明,人间天上共安康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祭扫,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习俗。

在中国人的生命里,祭祖,是为了记住。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我们在祖先的坟前除草祭扫,放上供品,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中国人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

152.jpg



清明节真正的意义,除了勿忘,还有珍惜。

珍惜当下的大好时光,珍惜眼前的亲朋好友,珍惜自己的一切拥有。

好好活着,好好活下去,才是对故人最好的祭奠。

将思念化作动力,更加轻松地前行;把牵挂作为根基,化作声声的鼓励;让别离成为过去,让未来变得可期。

生活还得继续,哀思过后,且歌且行,迎接春天,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

做好自己想做该做的事,少留遗憾,才有意义。

细雨纷纷,烟柳垂泪,行人断魂,是对逝者的缅怀;

万物生长,惠风和畅,天清地明,是对生者的祝福;

万物有灵,春发几枝,惟愿人间天上共安康。

153.jpg


让我们不负春光

珍惜每个今天

让我们心怀感恩

昂首笃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