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打造康平特色文化品牌,即日起康平县文化馆公众号特推出“特色文化”版块。
此版块将宣传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带大家领略康平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如果您身边有康平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也欢迎广大群众踊跃投稿分享。邮箱:kpxwhg2020@163.com
免费的民众学校
作者:郑直
民众失学是历史留给近代中国的沉重包袱,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社会教育的兴起背景。与学校教育不同,社会教育旨在提升学制外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在民国时期,民众学校被视为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康平县根据奉天省制订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在部分小学校附设了民众学校。民众学校的校长就由其所附的小学校长担任,教员就以本校教员为主。1930年(民国十九年),全县共附设民众学校八处十一级,学生四百一十一人。学习科目主要有四门:识字、三民主义、常识和珠算,科目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授课时间至少三个月,每周授课时间不少于12小时。学习时间在夜间或休假日。开办民众学校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开办县立师中的第一届民众学校,费振翮校长就费了很多功夫。他先起草印刷了广告,又和学校的教员、校役一起,走大街串小巷地到处张贴。康平的十月末十一初,已经冷得伸不出手了,他们贴完一张,就得把手褪在袖子里捂一会儿,不然手指头就伸不直。筹备工作有很多细事小情,他给县教育公所所长杨森林的筹备报告写的是工作情况,看到的却是精打细算:民众学校一期预算经费是九十九元八角九分(以现大洋计):第一项工资:十二元。教师是义务授课不拿工资。这十二元是学校雇一名夫役,每月津贴四元,三个月十二元。文具需花费十一元九角:白官纸一刀半三元六角;中楷笔三支一元二角、小楷笔三支一元二角、铅笔三支三角、粉笔六盒一元五角、板擦九个九角、墨水一瓶三角。册簿需花费一元三角:课室日记簿三本三角、流水帐一本四角、蔴布帐一本六角。书籍花费十五元,每人书籍费是五角,计划招生三十人。大吊灯四个,合洋八元;铁壶二把,合洋八角;铁掇子一个,合洋二角;喷壶一个,合洋四角;炉筒子十五节,合洋六元;毛珠算盘一个,合洋五元;铁锤子一个,合洋四角;铁钩子一个,合洋两角。灯油:十五元九角九分,其中,洋油三筒,合十五元;洋火一包半,合九分;灯罩三个,合九角;炉煤九百斤,十八元;茶叶三斤,六元。第一届实际招收二十八人,学习三个月。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11月4日开课,每晚六点到八点授课两小时。除费振翮校长亲自授课外,其他授课教师也都是本县有名望的:王荩忱、王治瑄、王悦海、孙国珍和李宜春、吴云卿、马西林及陈希同、王秉智等。教授的科目就是《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规定的四科:识字、三民、常识和珠算。学员年龄最大的三十七岁,最小的十二岁。身份多是农民、工人。招生很不容易。1930年(民国十九年)康平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刘惠给县教育局局长杨森林的报告中说:“自去年十一月四日开学,彼时因农业甫毕,故来就学者颇形踊跃。直至寒假始行停授。迨至今年开学伊始,即仍使学者继续来学。讵意伊等竟以农务忙碌,无暇及此。后经派员到各家竭力劝说,仍仅得十余人。而开学至十日,学者尽以昼间疲于工作,夜间万难来学。且以昼短夜长,作多息少,遂无一人来校。”(辽宁省档案馆存JC107-01-000556-000017号)学习很重要,农事亦不可废。原定六月份开学的民众学校,没人来学习,康平县第二届民众学校不得不推迟到冬季开课。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一月,县立女子师范讲习科校长杨文郁在二十日张贴广告,招收学生四十人,二十五日开课。预算为现大洋九十元。在女子师范附设的民众学校,授课的是四位女教员:王书元、颜秀玉、张景新和葛景新。这届民众学校学生毕业时,杨文郁校长特意请了县教育局局长费振翮参加,以示重视。为了做好民众教育工作,康平县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九月二十八日成立了民众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委员会。两个委员会的委员除了教育局长、课长、教育委员这些当然委员外,另聘请康平县内教育专家和热心教育人士担任委员。义务教育委员会当然委员有:县教育局局长费振翮,县督学邹畅宾,县教育局第一课课长尹凤仪,县教育委员兼第二课课长费振凯,教育委员陈松龄和张鹏万。特聘的委员有:刘惠、王悦海、杨维翰、孙显廷、韩魁、朱翼昂、李富、杨文郁、李宜春、宋克贤、李东林、王士忱、苏汉忠及张之翰,后又补任王赞廷为委员。应该说,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民众学校寄予厚望,教育界人士也为此而费心费力,民众学校也确实承担起了对普通失学民众进行文化补习的责任。但民众学校运行中存在诸多困难,是不争的事实。第一是生源难以保证。根据部颁《民众学校办法大纲》,民众学校招收十二岁以上到五十岁以下失学成人,授以简易知识,使之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上,成人愿意前来就学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来民众学校学习的人,都是教育界人士劝来的。有人曾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民众不认为有受教育的需要;二是视教育为读书人专利的传统观念未尽破除;三是年长民众羞于求学;四是拘于成年人学习能力退化的错误认识;五是为职业所牵制,空闲时间甚少;六是妇女受家庭拖累不能入学;七是单用文字广告效力有限;八是负责招生的人不努力。第二是教学过程无法得到保障。学生方面,学校的公益性使其缺乏正规学校的强制性。教学中存在学生来去无定的尴尬。在上课时间方面,因为大多在冬季农闲时上课,晚上6点到8点,天已经黑透了。休假日上课,很多人也不愿意来。第三是经费问题。因为附设于小学校内,经费都由小学校报县教育部门。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到,各位校长们是一分一毫地计算费用,可以想见,经费有多困难。教员是纯尽义务不收报酬,“而领首之办理人,时受艰辛”。虽然如此,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旨在唤起国民意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改善民生状况,改变当时社会愚昧落后的面貌,仍不乏积极意义。这离不开地方民众教育工作者的积极铺垫和点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