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第一类 民间文学)
发布时间:Jun 10, 2024 | 作者:
李扎倮,1943年出生,男,拉祜族,云南澜沧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23年去世。《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广泛流传的长篇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是拉祜语的译音,意为“开天辟地”。《牡帕密帕》通过口耳相传,通常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阔塔节、婚礼或农闲期间,由“嘎木巴”(会唱诗的人)和“魔巴”(习俗活动主持者)演述。全诗曲调简单流畅,歌词格律固定,对偶句多,依字行腔,有说唱特点,调式有地域差异。李扎倮自幼生活在拉祜山乡,少年时期开始学习《牡帕密帕》和芦笙舞,能够完整演述《牡帕密帕》的19个篇目,并掌握100多套芦笙舞,被称为“嘎木巴”和“芦笙王子”。他演述的《牡帕密帕》经整理后,于1989年由云南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 扫描二维码观看记录片 尼玛,1941年出生,男,蒙古族,青海乌兰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去世。青海海西蒙古族将“英雄史诗”称为“图吉”,将其说唱者称为“图吉齐”。史诗《汗青格勒》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汗青格勒通过斗争,先后降服恶魔蟒古斯和凶恶的汗王,从魔窟中解救百姓的故事。尼玛的家庭有着世代演述史诗和故事的传统,尼玛从小听着长辈们讲故事长大,凭借超人的记忆力,能熟练完整地讲述100多个史诗和民间故事。尼玛讲述的《“桑”地名的来历》《达布孙湖的来历》《阿拉腾特布西》《三座红土山》等民间传说故事被选入《青海蒙古族格斯尔传说》《青海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集锦》等书中。 扫描二维码观看记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