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第八类 传统技艺)

发布时间:Jun 24, 2024 | 作者:


吉抓住,1946年出生,男,汉族,山西阳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阳城为中国生铁冶铸术的重要留存地,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铸造等技艺十分突出。该技艺有一整套成熟的工艺,师傅们凭借多年经验,娴熟地掌握炉况、火候及铁水成色,能恰到好处地把握铁水的化学成分和温度。吉抓住1964年开始在犁炉社打杂、看护机器,随舅父张锁明学习冶铸技艺,1976年正式成为犁炉工人,1977年先后在红炉、马甲等地任炉头,直至1984年犁炉停产。多年的经验累积,使他仅靠双眼便可识别火候、水色,被称为“一眼准”。他在传统冶铸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尤其是在炉膛的改进上卓有成效。

扫描二维码观看记录片


杨胜伟,1937年出生,男,苗族,湖北咸丰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恩施玉露是我国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蒸汽杀青针形绿茶,产自被誉为“世界硒都”的湖北恩施。其干茶外形紧细翠绿、形似松针,汤色青绿、叶底嫩绿,滋味鲜爽、回甘持久。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工具古朴,技艺独特。其蒸青工艺利用高温蒸汽破坏酶的活性,抑制茶多酚的酶促氧化,从而形成绿茶特有的色泽和香气。杨胜伟师承肖执正、龙显禄,是恩施玉露第十代传人。从艺50年来,他潜心研究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总结出“稳、适、转、轻”等技术要领,“蒸、扇、抖、揉、铲、整”六大技术核心,以及“搂、端、搓、扎”四大制作手法,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础。

扫描二维码观看记录片


杨万仁,1949年出生,男,瑶族,贵州麻江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枫香印染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麻江县和惠水县,是一种独特、古朴的手工技艺。其工序繁杂,包含棉花种植、纺线、织布、绘制图案、点花、染色、洗净晒干七个环节。与蜡染制作工艺不同,枫香印染用枫香油、牛油混合物点花,油料渗透力强,干后质地相对柔软,有韧性,风格独特。杨万仁从17岁开始制作枫香印染,是家里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村里唯一精通全部枫香印染技艺的匠人。他在种植染料、技艺传承、示范教学方面不懈努力,激发更多瑶族青年学习和传承枫香印染技艺。

扫描二维码观看记录片


叶竹青,1935年出生,男,汉族,广东潮州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去世。潮州彩瓷烧制技艺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运用国画技法,并与潮州民间工艺融合而成。叶竹青自小师从著名陶瓷艺人沈建初先生,1959年进入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工作,从事陶瓷器皿和装饰设计。其作品以自然、抒情为基调,用工笔新彩形式描绘,着色细致入微,运笔秀逸,注重虚实结合,作品造型装饰疏密有间、轻重有别,富有立体感。他创新了釉上堆彩工艺,引领了潮州彩瓷的新风尚。他主持设计的《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被赠与朝鲜,《丹凤朝阳》瓷花篮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交流。

扫描二维码观看记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