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博看数字人丨新柳细雨间,清明念悠长

发布时间:Apr 3, 2025 | 作者:图书馆


QINGMING

传统

节日




当细雨濡湿新柳,当纸鸢掠过青空,清明便带着千年未改的庄重与肃穆,悄然来临。这一天,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插柳,将追思与新生编织进同一张时光之网。

清明,这个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传统节日,既是二十四节气中春耕春种的重要时节,更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肃穆时刻。古往今来,它承载着无数的情感与记忆,交织着人们对过去的追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清明节传统习俗

01

清明节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02

清明节踏青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03

清明节放风筝

古人认为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更是一种巫术行为,能放走秽气。很多人会把灾病写在纸鸢上,风筝高飞时剪断风筝线,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04

清明节插柳

清明插柳习俗,一种说法是为纪念 “教民稼穑” 的神农氏;另一种说法是柳条能驱鬼辟邪,被称为 “鬼怖木” ,有的地方还会把柳枝插在屋檐下预报天气,古谚有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的说法 。

书韵清明

《清明祭祀之风》

青团艾草香,纸鸢逐风起。从寒食禁火的远古禁忌,到踏青折柳的春日雅趣,清明习俗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鲜活见证,它串联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



《清明遇见诗歌:古今清明诗词选》

清明,被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至今。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烟雨迷蒙的哀婉,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是穿透生死的旷达,无论是祭扫时的哀伤,还是踏青中的愉悦,都能在这些诗词中找到共鸣。

《记得住乡愁》

清明时节,无论身处何方,心中总会涌起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这种乡愁,如同落叶对根的眷恋,是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情感羁绊。踏上回乡的路,走进熟悉的村落,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与亲人共度的时光,在脑海中一一浮现。此时,故乡的山水、儿时的街巷,都成为了心中最温暖的慰藉,让漂泊的心找到了栖息之所。


清明时节

以青柳寄哀思

以春泥育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