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网上品鉴系列之《康平博物馆藏品展示一》

发布时间:Feb 13, 2021 | 作者:文体旅中心


      康平博物馆馆藏历史文物及标本3万余件,历史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67件,三级文物近500件,同时,征集展出了近800件民俗文物。

      康平辽金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代表了康平作为辽金文化最初起源地的一个信息,我们康平人把双鱼配饰作为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之一。

 blob.png

                 国家三级文物 辽代 铜双鱼配饰

     出土于康平北郊马莲屯附近的一座墓葬里的随葬品——双鱼佩饰,这件双鱼佩饰的原件并不大,只有5厘米高,但它蕴藏的内涵却是非常的深厚,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改变了以往对康平历史的认识。它是中国辽代时期出土最早的一件铜双鱼配饰,是契丹渔猎文明的表现,也是吉祥富贵,相濡以沫的象征,是康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康平最早的人群,活动在距今2-3万年前,那时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以集体狩猎来维系生存。

      距今一万年前后,随着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农业的产生、陶器的发明,古人类跨入了新石器时代。康平的新石器时代大约从距今七千年时开始,到距今4000年前后为止,现在发现的这类文化遗址有近20处,是辽北地区发现这一时期遗址最多的地方。这些遗址中出土有直腹罐、石制锄形器、压印之字纹陶片、器底和打制的石铲等。

                               blob.png

 blob.png

                       国家一级文物 石制锄形

        从当时的生产水平推断,也有可能使用木制的工具,不过因为木制工具不能长久保存,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工具还告诉我们,当时制造工具采用了打制、压削、琢制、穿孔、装柄等几种技术,像石制的锄形器就是用打制的方法制成的具有较窄的“柄部”和较宽的“刃部”,而形状近似“凸”字的工具,其中的窄柄部位往往还是先在器身上穿透孔,再打束腰,采用这种方法会使器形更加规整,而且成功率高,这样的柄部会更易于缚捆木质的锄把,还有的在器身上敲击出两个孔,也是为了缚捆更方便。用磨制的方法制作的石器在当时是比较少的,一般是斧、凿、饼形器等。在这些工具的制作过程中,首先是把石料制成粗坯,然后放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研磨,器身和锋刃的表面经过研磨以后,就变得异常平整光滑。


     元代康平有一处非常重要的建筑址,这就是张强官宝窝堡建筑址。这个建筑址经过考古钻探,表明它的规模相当宏大,建筑性质也就是说这个建筑到底是做啥用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遗址中采集的各种档次较高的建筑构件,证明这里应是蒙古部族中地位较高的贵族居住场所。

      照片和实物,就是官宝窝堡建筑址和在建筑址上采集到的元代建筑饰件。

  blob.png

         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 龙纹建筑配饰

 

      官宝窝堡采集的这些建筑构件中,有的是屋顶的构件,反映的是汉族传统建筑习俗中“龙生九子”的观念。这里,我们把“龙生九子”作一个摘引,我们会看到,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和这一观念存在着或深或浅的联系。

 blob.png

        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 凤纹建筑饰件

      以凤凰的形象为模本的装饰图案——凤纹,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纹样。原始社会已出现鸟纹。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长冠,垂于颈后甚至背部;有的是花冠,呈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卷曲的羽尾有的显出孔雀翎眼,有的已和躯干分开,形态十分优美。放在建筑物上是典型的喜相逢图案,象征夫妻和睦、幸福。


      2017年康平县张家窑林场考古发现的长白山东南坡的Ⅰ号墓葬区是一处大型高等级的契丹贵族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纯金的延展性要远远好于铜、金合金,此次发掘的金面具虽然被挤压变形,但毫无破损,只是在四周形成了两道较深的折痕,这也充分证明了面具良好的延展性和成色。面具复原主要采取高温软化,再还原冷却定型的总体思路,在技术和设备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重点是能否根据现有保存情况,真实准确复原面具的本来面目,并尽量减少对面具折痕部位的重复休整,争取一次成型,最终成功复原了面具。

 

           blob.png                       blob.png

      该面具复原后长23厘米,宽19.8厘米,深8 厘米(边缘至鼻尖部位),重 362 克。色泽金黄,面部特征写实,眉、眼、耳、鼻、口等五官刻画细致,睫毛、胡须清晰可见,双目闭合,颧骨较高,眉眼细长,眼角上挑,具有蒙古人种特征,从面容看墓主人为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