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展览】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三)

发布时间:Jun 30, 2022 | 作者:康平县图书馆


4-2.主视觉(海报60x90).jpg

孙世安—荆州花鼓戏—湖北 047.孙世安_副本.jpg

孙世安,1947年出生,女,汉族,湖北潜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出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荆州花鼓戏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孙世安是国家一级演员,是荆州花鼓戏“汪春保门头”第十四代传人,曾先后得到京剧、汉剧、楚剧等多个剧种众多专家指教。孙世安在承师前辈艺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独树一帜的花鼓戏旦行唱腔的风格流派,是荆州花鼓戏的老旦“王牌”。

047 孙世安.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秦礼刚—皮影戏(云梦皮影戏)—湖北

049.秦礼刚_副本.jpg 

秦礼刚,1949年出生,男,汉族,湖北云梦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云梦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云梦皮影戏历史可追溯到百年以前,鼎盛时期全县分布有26皮影戏馆。秦礼刚少年时期即显示出演唱天赋,先后师从刘修昌、陆春元两位名师。他演唱优美动听,诙谐处令人捧腹,悲惨时催人泪下,尤其“边音甩高腔”令人叫绝,出道之初即深受欢迎。1985年秦礼刚筹资在县城建起“梦泽影戏馆”每年演出364天。秦礼刚皮影制作创造性地设置各种机关,使影人在表演时能张嘴、眨眼、扇耳,甚至瞬间换头,达到川剧变脸的效果,极大增加了影人的表现力。

049 秦礼刚.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张光明—楚剧—湖北

053.张光明_副本.jpg 

张光明,1946年出生,女,汉族,湖北蒲圻(现赤壁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楚剧现存剧目约500个,常演的有200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董永卖身》等。张光明主工青衣,是国家一级演员。她善于刻画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物,被行家们称为“性格演员”。曾多次在全国、省、市汇演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85年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配演一等奖”,1997年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上获首届曹禺戏剧奖“优秀配演奖”

053 张光明.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徐忠德—汉川善书—湖北

 055.徐忠德 已故_副本.jpg

徐忠德,1934年出生,男,汉族,湖北汉川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汉川善书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逝世。汉川善书是清代中叶湖北孝感汉川一带民间的说书传统与官方的“圣谕”宣讲活动相结合,发展形成的一种采用汉川方音进行“说唱”的曲艺说书形式,其内容多以宣扬忠孝节义、善恶有报的劝诫教化等为主。汉川善书的表演,主要是徒口“说唱”。徐忠德读过八年私塾,从小热爱善书。1969年正式入行,成为汉川善书北派的第五代传人,他能编、能写、能宣、能讲,无论传统剧目和现代题材,能做到“见书说书”。他的表演十分“勾人”,观众夸赞他讲的善书“口口都是肉”。

055 徐忠德.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彭继龙—土家族梯玛歌—湖南

004.彭继龙_副本.jpg 

彭继龙,1949年出生,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梯玛歌代表性传承人。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集诗、歌、乐、舞为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唱述以土家语为主,属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彭继龙是为数不多能完整传唱土家族梯玛歌的老艺人之一。记录团队在梯玛歌的原生环境中进行拍摄,不仅如实记录了梯玛歌吟唱文本、舞蹈和仪式活动,弥补了以往对梯玛歌记录的缺陷;时还记录了传承人生活情境,为记录成果增添人文情怀。

004.彭继龙.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湖南

034.刘永安_副本.jpg 

刘永安,1946年出生,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邵阳布袋木偶戏,当地俗称“被窝戏”,又名“扁担戏”,是邵阳县塘渡口、九公桥一带最具民间娱乐文化代表性的项目之一。邵阳布袋戏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传承了几百年前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剧团”。在“戏窝子”长大的刘永安是刘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1977年正式开始学习邵阳布袋戏。1978年从叔父手里接过戏担,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布袋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老艺人转行或隐退,刘永安却选择了坚守,至今依旧从事邵阳布袋戏的演出教学工作。

 034.刘永安.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曾金贵—湘剧—湖南

036.曾金贵_副本.jpg 

曾金贵,1938年出生,男,汉族,湖南桃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剧代表性传承人。湘剧在明初至嘉靖年间,由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等都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湘剧传统剧目丰富,代表剧目包括《封神榜》《拜月记》《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等,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其中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作品。曾金贵是国家一级演员,1952年正式学戏,师承朱庆红、杨绍奎、谈丙奎、贺华元、廖升煮等老师专攻花脸,掌握近百出湘剧传统剧目。20世纪90年代他在《铸剑志》扮演荣柏,获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在《布衣毛润之》中成功塑造的军阀赵恒惕为该剧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出贡献

036.曾金贵.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彭善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湖南

104.彭善尧_副本.png 

彭善尧,1940年出生,男,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是湖南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被誉为古建筑的“活化石”,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吊角楼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吊式转角楼、双吊式转角楼、四合水式转角楼等,具有无坎不成楼、无瓜不成趣、不转不成楼等建筑特征。彭善尧自幼跟随师傅学习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20岁便独自掌墨,曾在湖南湘西、张家界、湖北恩施、重庆秀山、贵州松桃等地修建数百栋吊脚楼。

104.彭善尧.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秦德祥—吟诵调(常州吟诵)—江苏

009.秦德祥 已故_副本.jpg 

秦德祥,1939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吟诵调(常州吟诵)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逝世。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吟唱诗词文章的一种读书方式。常州吟诵是根植于常州,运用常州方言进行的古诗词吟唱,较好地保留了吴语的音韵特色,更体现出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美和节奏美。其吟诵的音调方式无乐谱可循,也无乐器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将之比喻为“无谱的自由唱”。秦德祥自幼热爱文学和音乐,曾用三十年时间自费采录常州吟诵近600余首,其中包括赵元任、周有光、屠岸的原声原像。他先后发表了论文30余篇,编著、出版了六部专著。2014年6月,获得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009.秦德祥.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松纯—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江苏

011.松纯 已故_副本.jpg

松纯,1927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兴化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逝世。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音乐。梵呗是佛教活动中以短偈形式赞颂佛与菩萨的一种唱诵式声乐。南北朝以来,梵呗的音乐风格形成南北两大派类型,常州天宁寺梵呗是禅宗南派梵呗的代表。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佛教文化和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完好地保留着1500余年前齐梁时代的雅乐传统和江南音乐风格。松纯长老曾任天宁禅寺方丈、常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他心系梵呗,全力培育僧才,推动了梵呗的传承与推广。

011.松纯.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石小梅—昆曲—江苏

043.石小梅_副本.jpg 

石小梅,1949年出生,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几乎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石小梅是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师从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三位昆曲名家,不断学习沉淀,归纳总结小生行当的表演特色。石小梅的演唱讲究字头、字腹、字尾,运用吸气的技艺结合民族发声方法,使得唱腔流畅悦耳、音色宽厚,她坚持从人物出发,挖掘角色特色的表演理念,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

043 石小梅.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姚恭林—扬剧—江苏

052.姚恭林_副本.jpg 

姚恭林,1947年出生,男,汉族,江苏镇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扬剧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以及小唱三部分组成。其表演多借鉴吸收昆剧、京剧等的程式,但始终保持着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点,生活气息浓重。姚恭林1960年入镇江市扬剧训练班学习,是扬剧“金调”创始人金运贵的关门弟子。姚恭林的唱腔宗“金派”形成“金派姚腔”风格,塑造了方卿、许仙孔繁森等古今人物,有扬剧金派“第一小生”之美誉。

052 姚恭林.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顾永骏—扬州玉雕—江苏

 081.顾永骏_副本.jpg

顾永骏,1942年出生,男,汉族,江苏扬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玉雕的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传统地方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顾永骏1962年在扬州玉器厂师从徐荣泉雕刻人物,后又兼学黄永顺的技艺。他从1978年开始研究山子雕,作品造型圆浑典雅,构图巧妙。代表作品有《傣族丰收》《聚珍图》《汉柏图》等。

081.顾永骏.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喻湘涟—泥塑(惠山泥人)—江苏

083.喻湘莲_副本.jpg 

喻湘涟,1940年出生,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惠山泥人是无锡惠山的民间传统工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内容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老寿星等;“细货”即手捏泥人,内容为传统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惠山泥人讲究彩绘技艺,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喻湘涟是蒋万顺泥人耍货店第四代传人,8岁开始学做泥人曾先后跟随蒋子贤、张阿仁、章根宝学艺,全面继承了惠山手捏戏文的技艺,创作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她以“整旧如旧”的标准修复了原无锡市泥人博物馆四百多件历史精品,并解决了泥人忌水、易碎的技术难题。代表作品有《传统大阿福》《思维观音》等。

083.喻湘涟.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张秀芳—剪纸(扬州剪纸)—江苏

086.张秀芳海报_副本.jpg 

张秀芳,1943年出生,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扬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张秀芳出生于扬州张氏剪纸世家,13岁开始学习扬州剪纸,是张氏剪纸的第六代传人。张秀芳的剪纸在继承老一辈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多用镂空技法,内容多以花鸟鱼虫为主,线条婉转流畅,构图精巧雅致。代表作品有《琼花》《鸟语花香》《五十云鹤挂屏》等。

 086.张秀芳.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蒋雪英—苏绣—江苏

087.蒋雪英_副本.jpg 

蒋雪英,1933年出生,女,汉族,江苏吴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苏绣起源于苏州,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蒋雪英从事刺绣艺术50多年,掌握了的各种针法技艺,并将苏绣技法灵活运用于产品制作之中。她研制的苏州刺绣和服腰带,巧妙地将苏绣的打籽绣日本的匹田绣相结合展现了苏绣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品有《荷香鸭肥》《梅花欢喜漫天雪》《云龙》等。

 087.蒋雪英.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邓希平—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

094.邓希平_副本.jpg 

邓希平,1942年出生,女,汉族,江西兴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基本完善。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技艺深奥,名家辈出,其中最核心的技艺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邓希平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后进入轻工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市建国瓷厂,长期从事传统颜色釉瓷的传承和创新研究工作,将科学奥秘与艺术魔力完美熔于一炉,凝固于一瓶一盏,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境界。

094.邓希平.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黄云鹏—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

095.黄云鹏_副本.jpg 

黄云鹏,1942年出生,男,汉族,江西丰城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制瓷手工技艺体系也基本完善,采矿、淘洗、制不、练泥、陈腐、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工序环环紧扣,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能工巧匠辈出,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1966年,黄云鹏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分配景德镇市陶瓷馆从事古陶瓷研究等工作,有着丰富的古窑址调查经历。黄云鹏注重从生活中和研究中吸取艺术创作的灵感,成为一代仿古瓷大师。

095.黄云鹏.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巴德玛—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

006.巴德玛_副本.jpg 

巴德玛,1940年出生,女,藏族,内蒙古阿拉善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历经数千年而延承不断,并由于复杂的地域条件和部落传承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时至今日依然与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巴德玛出生在阿拉善右旗藏族活佛鲁布桑东德布家,7岁起随父母和二姨学习长调民歌,9岁拜民间艺人加拉杜为师学习马头琴,少年时代已成为名扬方圆百里的民间歌手,并被内蒙古艺术交流研究会命名为“新中国第一代达尔罕哆钦”(长调歌王)。

006.巴德玛.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宝力高—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内蒙古

020.齐�宝力高_副本.jpg 

·宝力高,1944年出生,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齐·宝力高是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他师承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1958年开始任马头琴演奏员,吸收各派别的特点,同时学习作曲。他先后两次对马头琴的制作材料进行改革,并且统一了马头琴的演奏法,大大提高并且丰富了马头琴的艺术表现力。

020.齐�宝力高.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杨栖鹤—泥塑(杨氏家庭泥塑)—宁夏

070.杨栖鹤 已故_副本.jpg 

杨栖鹤,1930年出生,男,汉族,宁夏固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杨氏家庭泥塑)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逝世。杨氏家族泥塑和绘画艺术起源于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发展至今已有190年的历史,目前已传至第六代。杨氏家庭泥塑吸收并借鉴民间各种艺术之长,形成了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为一体的“杨氏家族艺术体系”,独具民俗性和地方性。杨栖鹤自小受家庭熏陶,学习绘画、书法和泥塑工艺,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泥塑,不断总结经验,将杨氏家庭泥塑艺术和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并承担了国家级文物维护复原工作。

070.杨栖鹤.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贡保才旦—石雕(泽库和日寺石刻)—青海

071.贡保才旦 已故_副本.jpg 

贡保才旦,1937年出生,男,藏族,青海黄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雕(泽库和日寺石刻)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逝世。石刻是一种先民自然崇拜而衍传下来的岩石文化,由工匠们一凿一錾在石头上镌刻经文、经书、佛像的石书石画形式,在我国的藏族聚居区随处可见。其目的是让神圣的经书文字和佛像保存得更坚固更久远,便于人们随时诵拜,祈得神佛的保佑。贡保才旦14岁时拜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和日德敦寺石刻艺人宁龙仓、哇布旦等为师,逐步掌握了石刻造像和石刻经文的各种技艺。在重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项目“和日石经墙”的过程中,他作为总策划和设计者,雕刻石经墙的主要石雕佛像,并刻写佛教经文,逐渐成为当地著名的石雕艺人。

071.贡保才旦.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西合道—热贡艺术—青海

 075.西合道_副本.jpg

西合道,1946年出生,男,藏族,青海黄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热贡艺术,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主要包括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为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西合道5岁进寺院做阿卡(寺院僧人),7岁至拉卜楞寺学习佛学经典并师从著名艺僧厚日加·尕藏学习唐卡画技,从事唐卡艺术创作将近70年,创作了大量热贡唐卡。代表作有《释迦牟尼》《无量光佛极乐世界》《八马财神》《释迦牟尼金唐卡》《四臂观音》等。

075.西合道.pn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果洛折求—碉楼营造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青海

089.果洛折求 已故_副本.jpg 

果洛折求,1941年出生,男,藏族,青海果洛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碉楼营造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逝世。班玛藏族碉楼藏语称为“夸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年前,主要分布在果洛州班玛县灯塔乡的班前、科培、格日则班玛藏族碉楼大致可分为烽火碉、隘碉、家碉三种,一般都建在高的台地或山顶上。果洛折求从小生长在多才多艺的家庭中,舅舅会盖房砌石墙,父亲会做藏靴、木匠活、缝纫、建造碉楼,这些家传他经常动手制作东西。从21岁开始生产队安排果洛折求盖碉楼,在实践过程中聪明好学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成长为果洛班玛地区家喻户晓的碉楼建造大师

089.果洛折求.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杨永良—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

096.杨永良_副本.jpg 

杨永良,1962年出生,男,汉族,青海西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其主要产地分布在距西宁市26公里的湟中县加牙村及上新庄,以及省内其他藏族居住区。加牙藏毯的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和驼绒等,通过低温染纱、低温洗毯等工艺流程,可织造出天然环保、色泽艳丽、弹性好、不脱色掉毛的优良品质。杨永良出生于织毯世家,自幼随家人学习织毯技艺,从15岁开始便能独立完成一整套工序,不仅熟练掌握了加牙藏毯的各种工序和图案制作,还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制作大型藏毯的技艺。

096.杨永良.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马进明—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青海

101.马进明_副本.jpg 

马进明,1947年出生,男,撒拉族,青海循化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撒拉族古代民居篱笆楼营造技艺现仅存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的清水乡孟达村内。元代撒拉族先民定居孟达村,开始在居处营造平顶房院建筑。至明清时期,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白庄和甘肃省的大河家一带修建了众多的篱笆楼,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撒拉族风格建筑群。篱笆楼整体建筑布局多样,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字式等形制,一般坐北朝南。马进明家族七代人均出生、成长于古篱笆楼,马进明10岁起跟随父亲学习篱笆楼营造技艺,继承着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营造技艺这份撒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101.马进明.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桑杰—藏医药(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青海

109.桑杰 已故_副本.jpg 

桑杰,1943年出生,男,蒙古族,青海海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医药(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逝世。藏医药历史悠久,它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下积累起来的医药学经验。它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8世纪下叶的吐蕃王朝时代,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旦贡布所著。七十味珍珠丸,藏文译音为“然纳桑培”,是藏药里最具代表性的名贵珍宝类藏成药。经过“黄金炮制法”加工而成的“赛太”入药的七十味珍珠丸,具有鲜明的包容性、显著的地域性和很强的民族性。桑杰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蒙藏医学,对中医学、蒙医学、藏医学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

 109.桑杰.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