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寻踪 | 炎炎夏日,古人怎么过?
发布时间:Jul 22, 2025 | 作者:图书馆
古人的夏日逸趣 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 炎炎夏日里,古人也自有一套 消暑纳凉与享受夏日的妙法。 那些流传至今的古画, 宛如时光的切片, 生动地展现了古人 丰富多彩的夏日生活。 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 透过一幅幅水墨丹青, 走进古人的夏日世界。 心静自然凉:禅意避暑 宋代佚名《槐荫消夏图》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古人深信心静自然凉,即以修心来驱暑。宋人所绘《槐荫消夏图》正是对这一生活哲学的生动再现。 画中绘盛夏的绿槐树荫下,一位高士袒胸赤足,悠然卧于榻上。榻侧的屏风上绘有雪景寒林之景,寒江飞雪,似有寒气扑面而来。此景为酷暑之日平添了几许清凉之意。条案上,香炉轻烟袅袅,书卷齐整,尽显文人雅趣。画中高士远离尘嚣,尽享夏日宁静,这般洒脱的避暑之道,令人心驰神往。 亲水纳凉:荷风送香 北宋赵令穰(传)《荷亭纳凉图》 临水观荷,嗅闻荷香,感受习习凉风,同样也是古人的夏日雅事之一。赵令穰的《荷亭纳凉图》描绘的正是盛夏时节,一高士于凉亭内赏荷避暑的场景,充满了文人的闲情逸趣。画面绘荷塘边,一座简洁雅致的小亭依水而建,亭中,一位身着素衣的文人独坐远眺,惬意悠然。前方,杂树苍翠,湖山清旷,荷叶田田。古人消夏,贵在“借景生凉”,观此图,似有清风徐来,凉意沁入心脾之感。 卧游林泉:雅士风流 元代盛懋《山居纳凉图》(局部) 文人避暑,亦爱山居幽境。元代盛懋创作的《山居纳凉图》绘雅士林间纳凉之景:水榭亭台掩映密林,亭中高士身着薄纱,袒腹闭目,仰卧凉榻,似在陶然山风。在他四周,可见清溪淙淙,积水成潭,坡石陡峭,草木葳蕤,小舟泊岸,一派清幽。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诗作:“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人间烟火:凉食冰饮 清代金廷标《荷塘纳凉图》 文人消夏重在“雅趣”,百姓消夏,则重在饮食之乐。即使没有冰箱,古人也自有消暑之法,他们会将瓜果放进冰凉的井水里“泡个澡”,或是制作一两道凉菜来食用。 清代金廷标《莲塘纳凉图》展现了古人以冰凉饮食消暑的场景:盛夏荷塘畔,竹荫下,一人正斜倚于一张几案前,品味冰镇瓜果、凉拌蔬菜,悠闲不已。 明代佚名《夏景货郎图》(局部) 此外,冰冷饮也是古人的解暑“神器”。明代佚名《夏景货郎图轴》中,摊位立幡书“上林佳菓玉壶冰水”,“冷饮博士”正为一女子倒冰水饮料。炎夏啜此琼浆,暑气顿消,恰如诗云:“干喉似火逢薪热,一寸入口狂烟灭”。 明代周臣《山亭纳凉图》(局部) 古画中的夏日,充满了诗意与情趣。古人虽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消暑设备,却能巧妙地利用自然,以一颗悠然的心,在夏日里寻得清凉与快乐。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当我们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爽时,不妨也从古人的生活中汲取灵感,放慢脚步,用心感受夏日的美好。
- 上一篇: 【博看荐读】大暑三秋近 林钟九夏移
- 下一篇: 推荐书目|“阅绘999”推荐书目图文展